文藝復興公司的成功故事,為投資管理提供了寶貴的啟示,強調追求絕對競爭優勢的關鍵。透過吸引具備金融工程和軟體技能的人才、加強量化金融研發、以及引入先進的基金操作和風險管理實踐,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脫穎而出。
聯邦投信投資長吳裕良推薦《洞悉市場的人:量化交易之父吉姆•西蒙斯與文藝復興公司的故事》一書。這是一本闡述績效的創造過程,也提及關於文藝復興公司的發展歷程。
書中多次闡述,如何在演算法的修正中,提高獲利的目標,以及突破新目標前,需要關鍵研發人員與管理階層努力不懈地解決問題,以突破障礙。
解決市場、解決投資難題(The Man Who Solved the Market:How Jim Simons Launched the Quant Revolution)是這本書英文的書名,精髓是對於追求更高獲利目標的執著與勇氣,在不斷的挫折中,闖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。
吳裕良曾任過泰安產險資深協理、香港渣打私人銀行董事、華南永昌投信投資長、第一金投信國外投資部協理、香港凱思博投資管理副總、景順投信全球投資部基金經理人,現為聯邦投信投資長。
用演算法設定策略
吳裕良表示,這本書闡述績效的創造過程,利用高級數學人才與大量電腦計算資源所創造的絕對優勢,在市場交易中持續性提高獲利。也就是現在AI交易的領導者,以自行設計的演算法,在市場中獲得高達平均六成以上的年獲利。
書中提及量化交易之父吉姆.西蒙斯帶領的文藝復興公司,旗下的大獎章基金1988~2018年的每年平均績效是66.1%,明顯高於同期美國S&P500的6.2%與台股上市上櫃的平均3.8%。
基金成立21年間共獲利1,045億美元,基金規模則是自2009年才從前一年的52億美元增加至100億美元,並在2019年前維持100億美元左右規模。文藝復興公司旗下另外三個基金,在2019年4月底規模加總為550億美元,顯示公司操作規模持續成長。
文藝復興公司的成功,足以提醒一件事:人類行為可以預測;文藝復興公司之所以研究過去,就是因為他們有理由相信,投資人一定會在現在與未來做出相同的決策,另一方面他們採用科學方法對抗認知和情緒上的偏見。
書中多次闡述,如何在演算法的修正中,提高獲利的目標與突破新目標前,需要關鍵研發人員與管理階層努力不懈地解決問題以突破障礙。
吳裕良指出,在台股ETF規模增加至新台幣1兆元,並仍在積極成長與成分股替換過程中,大幅度影響台股表現之際,我們看到被動基金的明顯規模成長與地位的提升,被動操作基金已成為資產管理業不可或缺的產品與投資策略。
現在全球避險基金與國家主權基金、國內護盤四大基金等,均積極使用被動操作為主的ETF,來增加或減少部位,以達到投資與護盤的目的。
被動基金或量化基金很大的共通點,就是利用指數成分股篩選機制與演算法,建立投資組合,加上不斷優化投資組合的操作方式,大幅度減少市場情緒與消息過度反應帶來的減損;文藝復興公司大量利用過度市場情緒反應,去進行買進動作,並得到良好的績效回饋。
量化操作預測趨勢
文藝復興公司的全自動量化操作,西蒙斯和同事通常不去預測股價走勢,反而是努力預測整個產業的走勢,去達到更高的績效,公司以大量的電腦資源運算,整體利用高達30套以上的投資策略模組。
西蒙斯開始他的職場生涯為數學家,從破解蘇聯密碼的工作中,開始接觸統計分析跟機率理論,造就他有一套特定的模式,結合高等數學,加以軟體工程師訓練,將金融市場模擬成一個混沌系統,並找出模組化的方式,破解市場運作的拼圖,根據不斷自我學習或不斷修改的交易策略,取得良好的獲利。
大獎章基金,另一個特色是,主要投資人就是文藝復興自己的員工和前員工,雖然收取管理費與高昂績效費,仍然維持費用後平均接近四成報酬率的優秀成績。
特殊基金結構,也造成員工積極主動協助,造成績效持續改善的正面循環。
吳裕良強調,這本書對於他在聯邦投信投研管理上的啟示是:積極地去追求自己的絕對競爭優勢,包括延攬具有金融工程(financial engineering)與金融軟體與工具使用能力的新成員,加強量化金融的研發能力,並導入基金操作與風險管理。 <摘錄經濟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