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張珈睿/加州聖荷西報導】英特爾(Intel)新任執行長陳立武針對晶圓代工業務擘劃遠景,並點出下階段英特爾發展策略,在晶圓代工領域將擴大生態系及合作夥伴,其中,Intel 14A製程於前代晶背供電基礎上搬出「PowerDirect」技術,並推出Intel 18A-P家族成員,來滿足更多外部客戶需求。
法人指出,相對於PowerVia使用TSV(矽穿孔)將背面電源網路連接至電晶體接觸層,PowerDirect以直接連接方式,將背面微孔直接連接到每個電晶體。其中,更講求精準的晶圓對準(Wafer to Wafer)。
英特爾晶圓代工(Intel Foundry)於美西時間29日舉行「Direct Connect」2025年度大會,向客戶與合作夥伴展示其製程技術藍圖、先進封裝進展,以及生態系聯盟的戰略布局,亦是陳立武擔任執行長後,首次主持英特爾對外公開會議。
英特爾指出,繼18A製程進入風險試產(Risk Production)並預計今年量產後,下一代14A製程已啟動與客戶合作,在18A「PowerVia」背面供電架構基礎上,發展為「PowerDirect」直接接觸式供電技術,目前早期版本設計套件(PDK)已交付客戶,多家合作夥伴正規劃試產測試晶片。
此外,針對不同客戶需求,英特爾推出18A-P製程,強化性能表現並維持設計規則相容性,使既有IP(矽智財)與EDA工具能快速銜接;相關業者分析,此舉展現其打破過往針對自家晶片服務。英特爾並宣布,首個16奈米設計定案(Tape-out)已進入產線;並攜手聯電推進12奈米,預計明年完成PDK、2027年開始生產。
在先進封裝領域,英特爾透過「Foveros Direct」3D堆疊、2.5D橋接(EMIB)及混合鍵合技術,提供系統級封裝解決方案,同時與封測大廠Amkor擴大合作,客戶可依需求選擇最適封裝技術,強化供應鏈彈性。
英特爾強調,其位於亞利桑那州Fab 52廠首片18A製程晶圓已完成投產,象徵美國本土尖端晶圓製造邁入新階段;18A量產將由奧勒岡廠先行啟動,隨亞利桑那產能逐步拉升,14A研發與生產也將全數落地美國,鞏固在地供應鏈韌性。
(摘錄工商時報 張珈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