凱基投顧董事長朱晏民、統一投顧董事長黎方國分析,雖然終端庫存去化接近尾聲,但消費性電子、車用等需求復甦力道有限,11月營收仍未脫「只有AI好,其他表現持平」基調,所幸低基期等有利條件加持,第4季獲利仍可較去年同期增長。
上市櫃公司11月營收揭露,雖然蘋果新機拉貨高峰已過,且AI伺服器處於新舊產品轉換階段,未能延續9月、10月逾4兆元水準,但仍達3.98兆元,連九個月維持3兆元以上,並超越2021年11月的3.89兆元,是歷來同期最旺表現。
與其他月分營收相較,11月僅次於2024年10月的4.16兆元、2021年12月的4.13兆元、2022年9月的4.07兆元、2024年9月的4.06兆元,寫下單月歷史第五高。
累計前11月營收已達40.55兆元,年增11.8%,若12月營收延續3兆元以上,將有機會超越2022年的43.26兆元,創下歷年最高的里程碑。
11月營收締造歷史新猷的公司家數增至86家,高於10月的67家、去年同期的52家,亦為今年第二多,主要指標包括緯穎(6669)、智邦、神達、奇鋐、台光電、華擎、嘉澤、台泥、來億-KY、大亞、東陽、材料-KY、藥華藥等。
以單月營收規模排行來看,鴻海以6,725億元蟬聯冠軍寶座,為歷年同期次高紀錄,月減16.4%,年增3.4%;排名第二的台積電營收2,760億元,改寫歷史次高。
廣達、和碩、緯創等三家大型電子代工廠分居第三至五名。其中,廣達拜AI伺服器及筆電出貨維持熱絡,11月營收達1,413億元,連續七個月站穩千億元,月增4%,在同業中表現相對出色。
台新投顧副總經理黃文清分析,航運、IC通路、金融等三大產業次族群,11月營收年增幅度相對較大,介於22.9%至34.2%不等,功率放大器(PA)、汽車、觸控衰退最明顯,達4.3%至22.0%間。
(摘錄經濟日報 記者盧宏奇/台北報導)